- NEWS最新消息
- 碳權及再生能源NEWS
NEWS最新消息
2021/11/03 2050年台灣淨零碳排?近7成企業沒綠電購買計畫,恐慢半拍
台灣第一份企業氣候行動調查報告出爐!2050年台灣淨零碳排?近7成企業沒綠電購買計畫,恐慢半拍
台灣本土企業如何因應氣候變遷?在《天下雜誌》與英國在台辦事處合作之下,第一份報告「台灣企業氣候行動大調查」今年9月問世,這個時間點,恰好趕上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屆締約方大會(COP26)舉辦前夕,儘管總統蔡英文表示,政府已經開始評估及規畫台灣在2050年達到淨零目標的可行性,但從企業端的綠電行動來看,近7成企業仍沒有購買計畫。
《天下雜誌》與英國在台辦事處合作發表「台灣企業氣候行動大調查」,是台灣第一份完整剖析企業氣候行動的調查報告,顯示企業在氣候行動上的認知與決策出現落差。圖片來源:shuterstock
2021年的夏天,地球很不平靜,不光是新冠疫情持續肆虐,包括台灣在內,極端氣候就在你我身邊上演,回首氣候行動的來時路,英國早在2008年推出氣候變遷法 (Climate Change Act),率先全球將減碳目標入法,2019年再將2050年淨零排碳目標入法,並將於2035年前減排78%,歐盟也在2019年便提出「歐洲綠色新政」,宣示最晚要在2050年實現「碳中和」目標。那麼,台灣呢?
台灣在2015年通過《溫室氣體減量與管理法》(以下簡稱《溫管法》),目標在205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必須降為2005年排放量的一半,但這樣的行動仍顯得緩不濟急,為了加速減碳步伐,總統蔡英文在今年的422世界地球日,宣示政府已開始評估及規畫台灣在2050年達到淨零目標的可能路徑,閣揆蘇貞昌緊接著在8月30日喊出把「2050年淨零目標」納入修訂中的《溫管法》,行政院也已成立淨零排放專案工作組。
官方熱血衝2050年淨零碳排,民間企業「認知」和「行動」出現落差
只是當官方登高一呼,民間企業的意見,卻顯得寂靜,在《天下雜誌》與英國在台辦事處攜手努力之下,首度針對「台灣兩千大企業如何因應氣候變遷」展開深入調查,值得注意的是,儘管逾8成的企業認同「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」中,企業扮演重要角色,但近7成受訪企業目前沒有綠電投資購買計畫,同時有超過5成受訪企業,沒有針對2050年百分之百用綠電開展規畫。
為什麼「認知」和「行動」出現不小的落差?超過8成受訪企業直言,「成本」是企業採購綠電的主要考量,再深入探究綠電的價格,近7成企業可接受綠電成本高於原先電價5%以內;此外,綠電憑證供不應求,綠電自由化後卻因作業流程冗長,也導致市場未能活絡。
不過,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指出:「太陽跟風是免費的,等到建設完畢後,成本就能逐步攤提,國外再生能源價格,有些甚至還比傳統電價更便宜,所以綠能比較貴的認知,以後將會改變。」以台灣太陽能的躉售電價來看,確實也出現逐年下降的趨勢。
國際供應鏈壓力籠罩,大企業比中小企業積極
「台灣企業氣候行動大調查」以《天下》兩千大企業資料庫為調查母體,成功徵詢了588家企業,囊括製造、金融、服務三大業別,分屬大型企業(年營收超過台幣100億)、中堅企業(50~100億)、與小巨人(50億以下),清楚剖析台灣企業的氣候行動樣貌。
調查顯示,整體來說,大企業比中小企業行動更積極,近8成大企業有盤查溫室氣體,但中堅企業僅約5成,小巨人不到3成;至於「採用再生能源」,6成大企業已邁開步伐,中堅僅4成,小巨人只有2成5。
解讀數字背後的意義,除了因為大企業的資源比中小企業多,以製造業(往往是排碳大戶)跟金融機構為主的大企業,首當其衝承受供應鏈客戶的壓力,例如Apple要求供應商採用綠電,台積電也率先響應,並要求供應商要跟進減碳,便是最典型的案例。
對約65%企業來說,「政府法規不明確」是因應氣候變遷時最主要的挑戰,譬如《溫管法》自2015年立法以來,政府都沒有明確建立碳排總量管制、碳交易、與碳定價機制;而今,為了因應歐盟將在兩年後開徵的碳關稅,才宣布修法要納入碳費,但是,規範哪些產業?費用和上路時程,都尚未明朗,這也為企業營運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。
「台灣企業氣候行動大調查」公布的此刻,恰好趕在COP26登場之前,COP26因疫情延後一年舉辦,將在今年10月31日到11月12日,於英國格拉斯哥(Glasgow)登場,而主辦國英國以具體減碳行動邁向「2050淨零排放」,希望持續扮演領頭羊,推動全球針對氣候變遷採取更多具體行動。
借鏡他山之石,以目前國際推動碳關稅、碳定價、碳交易的趨勢來看,英國也已經在制定環境法規(Environment Bill),要讓經濟活動能滿足一些永續目標,不能再以「付費管制」來看待,而必須翻轉思維,認知到經濟活動本身就必須要達到環境目標,唯有真正將「永續」變成營運DNA,台灣企業的競爭力才能持續發展。
觀看完整台灣企業氣候行動大調查報告:https://event.cw.com.tw/2021britishoffice/survey.pdf